- 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 (公共圖書館營運資料填報系統)
一、目標
- 呈現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營運現況
- 量化公共圖書館各項政策的執行成效
- 作為未來制定及規劃圖書館政策的依據
- 可以預測公共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的指標
- 見證台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 弊端:只考慮圖書館方,而沒有讀者(客戶)
二、圖書館製作統計報表 (人工 → 電腦)
註:即使使用者不了解自身需求,館方可以透過統計數字的彙整,告知使用者可以擁有哪些需求
註:藏書空間飽和滿架
=> 採訪購書
- 例如:圖書借出報表 → 包含每月依圖書類別切分的借出冊數、借出人數
- 判定記錄哪些統計數字的標準:有沒有用?有沒有意義?作用為何?
在圖書館員人力縮減,整體工作量不變的情況下,圖書館員的時間極其寶貴,必須有智慧地分配時間去做有必要性的工作,否則浪費人力資源與時間成本,其每一分鐘薪水多少錢是固定的,因此填這些數字也是要錢的。 - 記錄統計數字的目的:
統計的時間單位愈短愈有必要對其中的變化做細微的調查,比較並計算數字增長與下跌的幅度,然後分析原因、代表的意義,以改進處理,回應並滿足使用者需求,不會擺在一邊不理不睬;對於長期(單位:年)的統計而言,不必做太細微的調查,僅須對整體表現的呈現做一番檢視即可。
註:即使使用者不了解自身需求,館方可以透過統計數字的彙整,告知使用者可以擁有哪些需求
註:藏書空間飽和滿架
- 建新館
- 淘汰
=> 採訪購書
註:所有房子一定先要有建照,才能夠申請發配使用執照,否則視為違章建築,偷蓋要被罰錢;有使用執照的房子受政府保障
註:Excel → 軟體的產品(商品)名稱 => 應該改成試算表 (中性字眼) 以表明檔案格式類型
並非全球性的現象,而是只有臺灣人才會這樣 (奴性),與政治無關,與商業相關,微軟想盡辦法讓全國所有的學生都使用他們的產品,讓他們不知道除了微軟以外的軟體,即使知道有其他品牌的軟體存在,也會告知他們其他的軟體不與微軟相容。
註:手機號碼 v.s. 連絡方式
並非全球性的現象,而是只有臺灣人才會這樣 (奴性),與政治無關,與商業相關,微軟想盡辦法讓全國所有的學生都使用他們的產品,讓他們不知道除了微軟以外的軟體,即使知道有其他品牌的軟體存在,也會告知他們其他的軟體不與微軟相容。
註:手機號碼 v.s. 連絡方式
註:最佳瀏覽模式 Best viewed by Internet Explorer 1024x768 → 早期網頁顯示的錯誤示範
註:高畫質影片不會特別告知觀看者應該運用何種工具,螢幕解析度應該調成多少,應該使用何種等級的網路顯卡,比較好,只會告知這是高畫質(Full HD)影片
註:高畫質影片不會特別告知觀看者應該運用何種工具,螢幕解析度應該調成多少,應該使用何種等級的網路顯卡,比較好,只會告知這是高畫質(Full HD)影片
註:多元文化
不會要求對方學習自己的母語,若要溝通就要自己去學對方的語言或另找翻譯人員轉譯成自己聽得懂的語言,雖然辛苦,但最好不要輕易選擇放棄溝通,不與之來往,若某語言的翻譯需求增多,其被外籍人士學習的現象就會愈來愈普及化
註:講得很清楚、什麼都沒有讓自己去摸索,都是一種學習方法
- 作業 2-統計分析
Q:從眾多統計項目中,挑選其中一個,探討其數字代表的意義、用處?
A:
挑選項目: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
一、2015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統計彙整結果
二、2010-2015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統計彙整結果
→ 數位時代的來臨
reference:
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
http://publibstat.nlpi.edu.tw/index.php?do=statistic_2015
http://publibstat.nlpi.edu.tw/index.php?do=statistic
A:
挑選項目: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
一、2015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統計彙整結果
→ 電子書的採購數量與下列因素相關:
1.
圖書館發展的特色館藏
由國立級圖書館統計數字可看出:
國立臺灣圖書館雖然被發配到的預算較多,但其館藏發展所收錄的館藏媒體格式,較著重於紙本印刷圖書,其館藏特色為清代和日治時期的臺灣資料,當時網際網路與數位化技術皆尚未出現,且古代資料若數位化則會喪失其既有的時代感與價值性;相對而言,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是新興的圖書館,雖然發配到的預算較少,但為因應數位時代的新趨勢,而發展豐富多元的數位資源,因此所購買的電子書總量較國立臺灣圖書館多。
2.
同一縣市中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互補性
由直轄市級圖書館統計數字可看出: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的館藏發展政策,間接影響也位於臺中市的臺中市立圖書館的館藏採購,其電子書總量為0。
3.
經費
由直轄市級圖書館與縣市級圖書館統計數字可看出:
由於直轄市級圖書館分配到的資源及經費較縣市鄉鎮級圖書館多,所以採購電子書的能力較高,擁有的電子書較多。
4.
資源設備及網路取用性
偏鄉及離島地區發展落後,常面臨資源設備不足的問題,當地居民生活條件不如大都市那般富裕,3C科技產品未深入每人的生活,且生活模式較純樸,因此對當地居民而言,閱讀電子書較沒有其必要性。此外,偏鄉地區受地理環境影響,網路狀態經常不穩,不適合數位生態系的發展,例如:南投縣、連江縣、金門縣圖書館。
二、2010-2015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收藏數量統計彙整結果
→ 數位時代的來臨
由逐年分析的統計圖表可知:各級公共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除外)為因應數位化的時代趨勢,提供多元休閒性的電子書,供所服務的讀者閱讀,其收藏數量逐年增長,成為其館藏發展重要的一環。
三、統計用處
透過各層面的統計調查,可以從中推論圖書館發展的方向,藉由逐年統計數字的變化起伏程度,可以計算出達成率,也可以看出圖書館在那一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用心程度,從而分析圖書館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藉由各項統計資料的交叉分析,可對圖書館目前的營運狀況作一番檢視,作為短程、中程、長程規劃的參考依據。
各級公共圖書館配合其環境特性、發展特色、可用預算,以及時代趨勢,針對目前所擁有電子書的數量及電子書借閱的冊數與人次做檢討,分析未來採買電子書的必要性,作為續訂參考,並規劃未來發展策略,例如:適當分配預算決定採買電子書的比例,或舉辦推廣電子書閱讀活動來增加電子書的借閱率與使用人次,使預算不至於被砍減,才可以有經費擴充館藏量。電子書館藏量與使用率、購買圖書資料預算費環環相扣。
reference:
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
http://publibstat.nlpi.edu.tw/index.php?do=statistic_2015
http://publibstat.nlpi.edu.tw/index.php?do=statistic
- 臺灣公共圖書館
一、源起
臺灣與中國具有近代意義(開放供一般大眾使用)的公共圖書館,始於二十世紀初,清末民初之際,僅有近一百年的歷史。
註:其他國家的公共圖書館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註:一般大眾
- 現今定義:
不包含非法移民,必須擁有臺灣的居留證,才能進入圖書館或與館員交談,否則即使入館,也不能辦理借閱證,從中借閱任何資料。 - 早期定義:
認識字的人。 → 不到全人口的 10%,甚至 1%,絕對不會過半數
二、臺灣近代的公共圖書館發展
1977 年 9 月 23 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口頭宣佈政府為更加充實國力,強化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準,繼十項建設之後決定再進行十二項建設,其中第十二項為: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
- 包括: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演唱會)∕演藝廳(歌舞劇),其中以圖書館為中心註:《社會教育法》(1980 年修正) 規定「直轄市、縣(市)應設立文化中心,以圖書館為主」「各級政 府視其財力與社會需要,得設立或依權責核准設立圖書館(室)」
- 順序:縣級 → 鄉鎮 → 社區
註:十大建設 → 中國稱之為十大暴政
1960s末~1970s,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
-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 鐵路電氣化
- 北迴鐵路
- 中正國際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台中港
- 蘇澳港
- 大造船廠(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 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
→ 清楚的指標:不會反攻大陸
註:在國外留學,絕對不會想買房子,直到畢業工作穩定後,才會有在國外買房子定居的念頭
註:核二核三廠 ;環島鐵路 → 十二大建設
註:李國鼎
被譽為臺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曾任中華民國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受到蔣經國的猜忌。
回憶:「十二項建設大部分只有項目,沒有經過具體研究,也沒有完成期限。而且,它與十大建設如出一轍,宣佈時不知財源何在。」
註:光是說以後「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不可信,可能是改良犯錯的技術「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被抓到」,以前會做這件事,有什麼保證以後不會?以作弊為例:
以後我絕對不會在意分數,只專注於學習,若確實做到這點,以後就不會再作弊,是可信的
三、日治割據殖民時期
(一) 期間
自 1895 年 6 月 17 日,臺灣總督於台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中華民國接收臺灣為止,臺灣由日本管轄的時期計約 50年。
註:1895年,設立臺灣總督府
(二) 教育統計資料
依據 1926 年資料統計, 日本佔領臺灣 30 年後,在大約 500 萬人口中, 接受普通教育者只有 210,727 人(<5%),學齡兒童就學率僅佔 28.4%;中等學校就學人數為 4,642 人;高等學校 28 人;專門學校 251 人。
註:現在臺灣總人口約有2,300萬
註:現在取得畢業證書接近100%,但能力有沒有接近百分之百是另一回事
圖資系畢業後,真得有足夠的能力擔任圖書館員嗎?
註:認識字 v.s. 有學問
(三) 臺灣文化協會
1921 年 10 月,蔣渭水與林獻堂等組成「臺灣文化協會」,自認為有理想、報負,能夠讓社會在當時的體制之下,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主張應大量發展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推行文化運動,解決臺灣社會所患的「知識營養不良症」。
→ 與中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所提倡的觀念如出一轍,主張開辦創立學會、學堂、圖書館、報館
(四) 圖書館令 → 似圖書館法
- 1898年,日本政府頒布
→ 政府文件,所指為整個日本,而臺灣是日本的一部分,非專指台灣 - 普建各類圖書館,自此圖書館的設立才有了法律基礎。
(五) 第一所圖書館
- 名稱:私立臺灣文庫
- 時代:明治34年 (1901) ~1907年
- 創辦人:阪內正六等、臺灣協會
- 地點:臺北淡水館內 (原登瀛書院)
- 宗旨:振興地方教育、啟發民智
- 處理方式:會員制付費閱覽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320 日
- 統計資料:(1) 成立之初,有日、漢文圖書 5,639 冊, 西文圖書 224 冊,來館讀者共 1,680 人(2) 6 年後,由於經費短絀難以維持,不得已於 1907 年宣告休館,當時藏書累積有1 萬餘冊,由日後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接管。
註:現今臺灣的公共圖書館之休館日
國定假日+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四
(六) 第一所公共圖書館
n
臺灣
- 名稱:私立石阪文庫
- 時代:日治,1909
- 創辦人:石阪 (民間) → 人民自動自發創辦,與官府無關
- 地點:基隆
- 原因:(1) 基隆位於交通孔道(2) 便於夜校學生研習
- 處理方式:
(1) 免費為社會大眾服務,凡滿 12 歲,不分日籍臺籍居民均可自由入覽
(2) 對基隆以外地區提供巡迴外借服務,設置以來深獲社會好評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345 日
- 統計資料:(1) 創立之初, 藏書 8,416 冊(2) 15 年後,藏書近 2 萬冊,當時印刷業不發達,新書不多,能夠增加約一萬冊實在不容易,讀者達 5 千人,由於圖書館服務人員及閱覽場所不足,已非石阪一己之力所能維持,乃於1924 年10月,將館藏及設備無償移贈財團法人基隆公益社處理,翌年,該社設立「基隆文庫」,後由基隆市政府接管,更名為「基隆文化局圖書館」
n
中國
- 時代:光緒
- 地點:湖南註:湖南的大人物 ― 張之洞
註:張之洞《書目答問》→ 早期圖書館學必讀之書
(七) 第一所公立圖書館
- 名稱: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今行政院圖書館)
- 時代:大正四年 (1915)
- 創辦人:臺灣總督府
- 地點:臺北城內書院街
- 宗旨:普及教育,提供研究資料,尤其著重廣泛蒐集臺灣、中國、南洋之文獻資料
- 重要性:
由於該館屬政府管理,人員經費充足,館藏資源豐富,逐漸發展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圖書館,肩負臺灣圖書館輔導中心的任務。例如:(1) 經常辦理圖書館員在職訓 練,培育各地圖書館工作人員(2) 召開全島圖書館協議會,邀集各地圖書館代表人士共同研討圖書館發展事宜 - 服務:(1) 提供圖書外借與巡迴車服務(2) 設立圖書商談部,提供參考服務(3) 1929 年,開闢廣播節目「圖書館新聞」,介紹優良圖書,以倡導讀書風氣
- 館舍:共794 坪,分設書庫、閱覽、辦公室、會議室,另建有兒童閱覽室等設施
- 統計資料:至 1943 年,館藏累計有19 萬 5 千冊,以日文圖書為主
- 備註:該館的基本館藏一部分來自於私立臺灣文庫的積存圖書
(八) 公私立圖書館規則
1923 年4月,臺灣總督府頒布。
第五條規定:「圖書館得收圖書閱覽費」,以資挹注圖書館各項開支。
自規則公佈後,各地圖書館相繼成立,到 1932 年底,全島公私立圖書館設立者 70 餘所,可說是日據時期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巔峰。
四、各縣市公共圖書館統計數據
截止民國 65 年 (1976),僅臺中市、臺南縣、臺東縣無縣市立圖書館外,公共圖書館計有國立1所、院轄市立及省立各1所、縣市立17所。
註:讀者需要到處去各地的圖書館借書
新北市只有一間圖書館(板橋區),只能服務鄰近的讀者,無法深入服務到五股、雙溪、石碇、貢寮等等地區,對於偏鄉地區有等於沒有
註:從縣市圖書館的設立可看出獨裁威權政府下的行為
長官要公共圖書館,每一縣市就必須蓋公共圖書館,並沒有去問人民要不要,若人民有需求,就不會去蓋縣市圖書館,而是在人民家附近蓋圖書館。圖書館服務只需要滿足三公里內區域的居民的需求,各圖書館之間相隔六公里,雖然不是在我們圖書館的服務範圍內的讀者,還是歡迎你來,也願意滿足其需求,不必消耗龐大的經費蓋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圖書館
五、閱讀推廣活動計畫
例如:閱讀起步走 (0~3歲嬰幼兒)
→ 原則上,每縣市補助 6 館所需經費
→ 各館可獲得 300 份閱讀書袋,以分送當地 0~3 歲的嬰幼兒
六、看法思維
- 人民自我學習的場所,提供公平競爭的場所
=> 人民學習新知後,發起社會運動,改革社會現狀) - 政府控制中下階層的人民,保持社會的現況
=>人民不會暴動、上街遊行
註:社會是一有機體,會隨時變化
- 時間觀
一般通常鐘聲結束後,才開始上課;美國高中生,不論老師是否下課了,只要下課鐘聲一打,就閃人。
二、標準時間
(一) 昔日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但由於地球在它的橢圓軌道的自轉運動速度不均勻,正在緩慢減速,因此已經不再被作為標準時間使用。
(二) 現今
普遍採用由銫原子鐘報時的世界協調時間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簡稱 UTC)。
→ 臺灣訂定的標準時間的依據
誤差時間包含網路傳輸時間 => 會差 0.??? 秒
註:現今一秒的定義 → 銫原子的躍遷震盪次數 (相對穩定)
銫原子同位素133基態超精細能階躍遷的 9192631770 個週期所持續的時間,稱作「原子秒」,使得計時進入了原子時的時代。
註:石英手錶 (quartz watch)
石英振動式電子手錶的簡稱,利用週期性持續“發振”石英晶體受到電力驅動(如:電池)而產生規律振動(震動次數相較銫原子少)的原理製造而成,比傳統機械表輕薄、精准,同時避免使用機械表時常需要上發條的繁瑣,因此受到普及。
註:手機利用網際網路連線美國 GPS 衛星自動調整時間,相隔一定的時間,抓目標的時間、空間位置
(三) 中華民國採用的標準時間:
國家標準時間(National Standard Time,簡稱 NST)∕中原標準時間(Chungyuan Standard Time,簡稱 CST)∕臺北時間(Taipei Standard Time,簡稱 TST),比世界協調時間快八小時,即 UTC+8 原子鐘。
註:2000年代陳水扁政府就任之後,「中原標準時間」名稱由於隱含中國中心主義,故越來越少被使用,而大多以「臺灣時間」或不帶政治、地域色彩的「現在時間」取代。
註:高鐵應遵守臺灣所訂定的標準時間;臺鐵時間表從來不會准準,一般乘客所見的時間表僅細分到分,而列車長擁有的時間簿細分到秒
註:飛機預定的起飛時間前 30 分鐘,就停止報到,起飛時間一到,還會拖延 3~5分鐘,並非不遵守時間,而是避免乘客討價還價所消耗的人力資源與時間成本,懶得跟你囉嗦
註:學校不應該將表定的上課時間延後,或是將下課時間提早,並非每個學生都願意如此,上課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錢,比電影票還貴
參見 2016∕5∕20 開放資料在圖書館的應用心得
註:學校鐘聲時間微調的最小單位是15秒,不同於電腦能夠精細地微調時間,因此很難非常準確
註:一般人通常不會在意微小的時間誤差,但由於這樣的心態,導致歐洲在教皇統治下曾經少了三十幾天或者更久,影響農耕時節等等,千年來的天文學家斤斤計較千分之一秒,甚至萬分之一秒的誤差範圍,非常重視時間的準確性
註:美國股市經常奔盤
成交時間與公告時間會相差幾秒,例如:交易所網站於 10:01 公告某股上漲,但實際上早就已經在公告之前調整,若於 10:00:15 得知此消息,就得以原先舊的價錢購買此股,之後再賣出,賺取價差,因此利用電腦程式去跑,大量買賣,其利潤收益相當可觀
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 http://publibstat.nlpi.edu.tw/
臺灣公共圖書館 https://sites.google.com/site/publiklibrary/taiwan
維基(wiki) - 國家標準時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AE%B6%E6%A8%99%E6%BA%96%E6%99%82%E9%96%93
石英錶 http://www.baike.com/wiki/%E7%9F%B3%E8%8B%B1%E8%A1%A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